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

教知識,不如培養能力

文/黃明秀【摘自:臺北市教育e週報。第740期。2015/12/03】

前幾個星期的一個週末,行經住家附近的安親班,從窗戶瞥見教室裡,坐滿了學生,各個埋頭奮筆疾書,我困惑:今天不是週六嗎?為何學生還來安親班?心想:下週學校段考嗎?
  
回到家正巧遇見鄰居,隨口問:「小孫子要考試嗎?剛才走過安親班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裡面。」鄰居阿嬤搖搖頭說:「還沒,下下禮拜才考。」讓我更詫異:「還沒要考試,安親班早早就把小朋友關起來複習功課?」阿嬤說:「安親班怕小朋友考不好,又擔心小朋友在家自己不會複習功課,所以把小朋友集中管理,讓小朋友乖乖念書。」我說:「以前好像考試前的週六才會讓學生去安親班複習功課,現在提前複習?」阿嬤笑笑說:「是啊,因為少子化安親班競爭很激烈,安親班有成績壓力,所以就很認真幫小朋友複習功課。」我還是無法理解:「小朋友難得週休二日可以休息鬆一口氣,卻還要到安親班寫測驗卷,太可憐了。」阿嬤卻說:「我兒子媳婦上了一個禮拜的班,工作很辛苦,如果假日還要幫小孩複習功課,他們就叫苦連天,還好安親班幫了大忙,小孩去安親班,大人才能輕鬆一點兒。」
  
聽聞有些安親班還幫忙送午餐到學校,有的孩子在安親班吃完晚餐才回家,孩子在安親班待的時間比在家裡還長,孩子的學習狀況,安親班老師比家長還清楚,如果家長把教養孩子的重責大任拱手託付安親班,那麼「孩子」對家長而言,果真成了「負擔」,因為家長必須加倍工作賺取更多的金錢,才能支付安親班、才藝班乃至其他生活費用,陪伴孩子的時間必然減少,忙碌工作的焦躁心情,家長無法放鬆心情享受伴隨孩子成長的快樂,親子關係的緊繃,可已預見。

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

提升關鍵能力 是教師的責任

作者:司徒達賢【摘自:天下雜誌585期。2015-11-10】

在培養學生思考、解決問題上,台灣明顯不足。 有商管院校欲委由企業界來教,若無教師的學理素養創造附加價值,幫助也不大。

從國家建設到個別組織的競爭力,論其成敗關鍵,歸根究柢就在於人。所謂「人」,除了品德操守之外,指的應該是領導者與各級人員在專業、思考、溝通、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,以及在工作中可以持續自我成長的習慣與潛能。

這些關鍵能力的提升,當然要靠教育。而教育的核心,照理說是各級學校,每位教師每天負責的「教學」。由此可見,國家與企業的競爭力,都深受教學內容與品質影響。

然而,我們當前學校教育,包括管理教育、甚至全部大學教育,教師在教學過程中,對學生這些關鍵能力的提升,究竟採取了哪些有效的具體做法,是值得檢視的。

近年來各方指出,我們教育對思想能力的著力顯然不足──中學教學重心全放在升學;大學教師的時間、精神,則愈來愈將重心轉移到學術研究與發表,也不會高度重視學生思想能力,以及其他關鍵能力的啟發。

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

你被智慧型手機綁架了嗎?

作者:謝明玲【摘自:天下雜誌479期。2011-08-23】

沒事就想「滑」一下手機?到哪裡都要用手機上臉書、收信?你可能已經得了智慧型手機上癮症!

行走間、公車上、上下手扶梯,即使在等紅燈,都可看見有人在「滑」手機。

更令人惱火的,是朋友聚會時,對方的眼神和手指,移動到置於一旁的智慧型手機上。綠燈亮了,前方的車卻遲遲不動,原來司機在傳簡訊。

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,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與健康。

最近,赫爾辛基資訊科技研究院(Helsinki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)和英特爾實驗室的研究發現,重度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,可能每十分鐘就要確認一次手機,一天確認次數高達三十四次。

國內外更出現如「iPhone、iPad症候群」、應用程式上癮(App Addiction Syndrome),或行動裝置上癮(moblile device addiciton)等詞彙。

在台灣,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在今年四月做的網路調查指出,已有三成七的受訪者擁有智慧型手機。

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也承認:醫學上,愈來愈多人在討論「手機過度使用」的現象。

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

周行一/不要以分數決定你的未來

文/周行一。政治大學校長【摘自:聯合報。2015-07-26 02:46:31】

每年這個時節,面臨升學的學生與家長們最常碰到的尷尬場面,就是被親戚朋友詢問:「上哪個學校」或「念哪個系」?

在台灣,這個問題的答案由考試分數所決定,不論我們怎麼答,別人馬上知道考試分數的高低,也立即直覺地推測這個學生是否優秀,「好」與「壞」學校的分野根深柢固,「熱門」與「冷門」科系的印象幾乎從不改變,上「好」學校及「好」科系的學生是優秀的,否則就是差的學生。因此,父母是否會因這個問題而感到驕傲與欣慰,或者會不樂於回答這個問題,完全視小孩的分數決定,這個心態也決定了父母及學生填選志願的規則,媒體迎合這種需求,提供落點資訊給大家,作為能進「好」學校及「好」系的填選策略參考。

從小為分數念書,可千萬不要因分數念大學。按分數填志願,顯然是最省事的,卻可能讓你煩惱一生,在思考志願填寫策略前,應認真想想自己的興趣;進大學後要轉系是頗困難的,你可能被迫念四年不喜歡的系。

有許多人高中以前沒想過這個問題,只想考試爭取高分,現在是誠實問自己將來想做什麼的時刻了,應該努力了解各種領域的學習內涵,多問問別人的學習經驗,問自己是否會因學習這個領域而興奮,可以嘗試以消去法依序排除絕對沒有興趣的領域,再決定中意的領域。

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

詹志禹:錯愛孩子的4種方法

作者:政大教授 詹志禹【摘自:親子天下雜誌51期。2013-11】

近年來「媽寶」現象蔓延至高中大學,爸媽幫孩子算學分、請假、辦休學……愛孩子沒有錯,但愛錯了方法,就容易養出長不大的王子和公主。

某校教師出缺,公開甄選新老師,有上百人應徵,經過筆試,只有少數幾位進入口試和試教。其中一位年輕女老師多才多藝且氣質優雅,試教時和學生互動良好,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選。不料決審會議中討論到這位應徵者時,有人說了一句:「喔!那位公主!」有些委員很好奇,就問:「什麼意思?」另一位教師委員解釋道:「這位應徵者是滿不錯的,不過她從報名開始,都是由她母親代勞。她母親陪考、買便當、揮扇子,不斷問我們時間、地點、程序、準備範圍等問題。所以,每次這位應徵者遠遠走來時,試務工作人員就會暗暗取笑說:『公主來了!』」

一、鉅細靡遺,連胡椒都要管

接著就有委員擔心:一個過度受照顧或溺愛的年輕人,能否成為一個獨立自主、照顧他人的好老師?由於決選階段競爭激烈,些微疑慮就足以影響投票結果,果然這位應徵者以些微票數落選。她的母親可能沒有料到:她的過度關心,已經造成雇主的擔心。

這就是第一類型溺愛:過度保護,鉅細靡遺。

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

李開復:工作越安穩 越易被科技淘汰

聯合報 記者陳怡臻【摘自: udn / 願景 / 青年論壇 / 台北場(3)。2015-05-19 16:03:28】

科技業過去平均十年汰換技術一次,但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說,人類已進入淘汰與競爭極度快速的時期,「這是創新創業的黃金時代」,但他也提醒,愈主流與傳統的思想愈危險,一不小心踏錯步,黃金時代就變成崩壞時代。

李開復昨出席「為青年尋路論壇」,向現場超過三百名青年分享「過來人」的經驗。他開宗明義說,台灣正處於最特殊的時代,這是最好的時代,也是最壞的時代。

他認為,科技業穩健成長的年代已經過去,人類從軟體跳到網路,到有行動裝置與網路社群,一路到近年出現共享經濟等概念,「突然驚覺,時代怎麼突然跑這麼快」。

台灣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依循傳統成為醫生或公務員,李開復表示,「千萬不要再接受與灌輸這樣的思維給青年」,否則在創新創意時代裡一定會被淘汰,「尤其最安穩、重複性最高的工作,最容易被科技取代」。

李開復 : 創新創業的黃金時代


主講人: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開復

【摘自:udn talks / 演講影片 / 2015 為青年尋路論壇-台北場

為青年尋路論壇官網:http://vision.udn.com/event/youth_future/
願景工程FB粉絲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udn.vision.project

延伸閱讀:
李開復:工作越安穩 越易被科技淘汰

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

李嘉誠給畢業生:投資好你的同理心

撰文者:林俊劭【摘自:商業周刊》暨風傳媒。2015年07月11日 23:00】

古老的東方哲學、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,兩個跨越了5千年看似八竿子打不著邊的思維與科技,被亞洲首富糅合在一起,淬煉成2015年汕頭大學的畢業生致辭。

6月26日,長江和記實業主席李嘉誠,出席他一手創辦的汕頭大學畢業典禮。他將世界分成兩種人,具有同理心的人為「求成者」,另一種則是只關注自己生存的「求存者」。

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

王文華/比爾蓋茲媽媽給台大學生的話

文/王文華。「夢想學校」創辦人【摘自:udn/評論/民意論壇。2015-07-11 01:54:31】

台大學生登山募款事件發生時,我想起比爾蓋茲的媽媽。比爾蓋茲的媽媽叫瑪麗蓋茲,當過老師、待過銀行,後來在聯合勸募服務。

一九九四年,她六十四歲時,不幸得了癌症。那年比爾蓋茲卅九歲,準備結婚。

婚禮前幾天媽媽幫新人辦趴。那時她的身體已經很虛弱,但仍打起精神,念了一封勉勵新人的信。那封信的最後一句話是:上天給你們最多,對你們的期待也最多。

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

祝福展翅高飛 學習永不畢業

文/康燕玉 臺北市忠孝國小校長【摘自:臺北市教育e週報。第715期。2015/06/15 】

進入畢業旺季,學校裡上演離情依依的不捨畫面,當然也夾雜著脫離苦海的歡呼。不論是哪個學程的畢業生,通常畢業生不是躊躇滿志,就是茫然不知何去,雀躍、不捨、惶恐、徬徨與迷惘五味雜陳。但不論未來是進入另一階段的學習,或是選擇進入職場,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肯定永遠不變的是變化總是會發生,所以雖然畢業了,但學習永遠不會結束 (Learning  Never  Ends)

今年五月,蘋果執行長庫克出席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畢業典禮時,勉勵畢業生「別害怕冒險,不用理會嘲諷和批評,歷史阻擋不住一個人,只要你不斷思考,而且不要忘記你正在做什麼。」人從出生以來,數十年的歲月,一直都在思考與學習,從來沒有停過。 這些學習不會停止,但會因為面對不同的環境與需求,我們總是一直改變策略與調整腳步,所以學無止境,學習沒有畢業的一天。

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

星雲說喻 闖紅燈

作者:星雲大師【摘自:人間福報 / 星雲說喻。2015/06/17】

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榮譽總會長的吳伯雄先生,在好多年前,有一回乘坐朋友的車子到某地去。明明路口的交通號誌顯示著紅燈,但是朋友卻踩油門急駛向前。他趕忙勸說:「闖紅燈太危險了!」朋友則回答:「現在車輛不多,可以爭取時間!」

行駛不久,又經過了一個路口,仍然是紅燈亮起,朋友依舊照闖不誤。他繼續勸說:「看到紅燈要停啊!」朋友就安慰他:「紅燈很安全的,你看!左右都沒有來車呀!」

車子繼續前行,再度來到一個路口,這次換成綠燈亮了,朋友卻忽然停車。吳先生相當不解,就對朋友說:「綠燈亮了,你不走很危險啊!」朋友說:「這你有所不知,綠燈亮時,恐怕對方來車闖紅燈,所以車子要停一下,才不會危險。」

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

周行一/給畢業生

周行一(政大校長)【摘自:聯合報 / 評論 / 名人堂。2015-06-03 01:49:51】

政大最近慶祝了八十八周年校慶,一位校友返校參與活動時告訴我,在校園走動真好,到處都是青春活潑、氣質出眾、談吐溫文有禮的學生;我告訴他,做老師真好,最近進入畢業季,每年迎接活力無窮,對大學充滿願景的新同學,也歡送一起度過四年的畢業生,他們在學校的歡樂與辛苦將轉換成社會的新柴火,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照亮自己,老師們何其有幸,能在他們最重要的人生階段中,陪伴他們成為國家的優秀人才

畢業生在展開人生新旅程時,雖然對未來有許多憧憬,但也會有些許不安,我們經常把學生當小孩,嘮嘮叨叨,喋喋不休,總還想趁學生尚無法完全擺脫自己以前,給學生臨別贈言,希望他們有個美好的人生。

如果你就要畢業,第一件應該記得的事情是相信自己有追求幸福快樂的能力,千萬不要聽信別人說你做不到,尤其不能相信環境會限制你追求夢想。所有的大功業一開始時看起來都似乎是不可能的,但只要努力就可能化腐朽為神奇。也不要相信別人說現在的環境不好,因為環境好壞存乎一心,有心人永遠可以在環境中看到機會,無心人反而會在舒適的環境中懈怠。

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

學會「正直」 知識才有用

作者:洪蘭【摘自:天下雜誌部落格洪蘭部落格/教育觀察。2014/06/12】

學生在青春期人格形成時,讀書、交友、教育都非常重要。
唯有在國、高中階段,大量投入人格教育,先養成正直的人,學問才對他有用處。

上週去德國國家科學院參加一個研討會,開幕的壓軸是一九九三年諾貝爾獎得主羅伯茲(Richard Roberts)的演講。

諾貝爾獎果然有號召力,那天下著大雨,又是晚上六點半,還是很多人撐傘、餓肚子來聽,且老少都有,不只有年輕的學生。坐我旁邊的就是一對至少七十歲的老夫婦,德國人的求知慾的確不同凡響。

羅伯茲教授口若懸河、滔滔不絕地講述細菌比人類多不知多少萬倍,又無所不在,若能充分利用基因轉接的技術,可使細菌造福人類。

話鋒一轉,他談到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─受教育是個特權(privilege),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的,世界上有很多人想念書而無書可讀,因此享受到這個特權的人有回饋社會的責任,要盡自己所能,使這個社會變得更公義。

他呼籲受教育的人都要記得這個恩惠,伸出手助人,底下的聽眾頻頻點頭。

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

周行一/翻轉吧,父母

周行一(政大校長)【摘自:聯合報 / 評論 / 名人堂。2015-05-07 01:46:27】

女兒今年要念大學了,太太和我就像台灣大多數的父母一樣,幫著寶貝女兒思索該選讀什麼科系會比較好,我們一開始也像大家一樣,嘗試鼓勵女兒按自己的興趣選擇,但後來還是免不了加入了自己的許多主觀意見,最後女兒基本上還是依照我們的「鼓勵」做決定了。

子女受父母的影響是很自然的事情,但是小孩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,或者是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卻是很可惜的事情,照道理,父母的最重要工作之一,應當是發掘小孩的興趣,幫助小孩發揮天賦到極致。但是我們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卻做得太少了,或者是做的方式不對,使得子女到了成年時還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,嚴重影響了子女的一生。

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

問題比答案重要

作者:李偉文【摘自:李偉文部落格。2015-04-08 19:23】

雖然每個人都瞭解未來的世界會跟現在不一樣,也知道現在所學的知識大部份很快就會被淘汰掉,成為屠龍之技,但是我們還是為了考高分要求孩子將心力全放在背誦記憶標準答案。

這也形成了台灣社會相當普遍的現象,那些很會考試的孩子進入大學或研究所時,創造力或研究能力,往往比不上那些在國際研究評比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孩子。

因為想像力與創造力需要的是多元思考,能夠跳脫標準答案的限制,找出最多的可能性。在快速答題的訓練中,養成孩子只重視追求「是什麼」的習慣,久而久之,就不懂得問「為什麼」,也沒有耐心與好奇心去探索「為什麼」背後的宇宙萬象了!

自從進入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再加上知識的取得已經沒有成本,重要性也相對降低,反而是創造力與想像力愈來愈重要。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,快速追求唯一的標準答案會限制孩子的思考力,要從平常生活中找機會讓孩子保有豐富寬闊的想像,而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讓孩子願意提出問題,也有能力提出問題

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

小野:父母越自在,對孩子越有幫助

採訪/劉懿驊【摘自:BabyHome。2015-02-16】

總是能以輕鬆筆觸忠實描繪親子關係的小野,是許多人心目中夢寐以求的「模範爸爸」,如今他從爸爸角色晉升成四個孫子女的阿公,以另一種心境重溫親密的親子關係。一路走來,小野秉持「陪伴而不打擾」的教養原則,當孩子們無話不談的朋友,也成為孩子的心靈支柱,他坦然的說:「當你放掉期待孩子未來變成什麼樣子,就能自在的陪伴孩子一起成長。」

我很想跟別人說,我不是模範爸爸

在自己的書中描寫各種細微的親子互動,小野讓許多嚮往緊密親子關係的孩子,視他為模範爸爸,然而對於這樣的頭銜,小野卻如此回應:「其實我不是模範爸爸耶!在上班的那段時間,我和兒子的關係也蠻緊張的,有時候我手伸出來要摸他的頭,兒子都以為我要打他,女兒還會衝出來說要救哥哥...」小野笑說,自己只是寫作時下筆比較幽默,親子關係在他筆下便顯得特別輕鬆自在。

「大概是因為我很誠實的描述親子間的互動,很容易讓讀者讀到我的真誠,他們覺得我很誠實,會講一些很好笑、也很糗的事情,和傳統父親的嚴肅樣貌不太一樣。」小野剖析著自己在讀者心中的角色,謙遜不浮誇,「其實無所謂模不模範,只是我有十年的時間在家寫作,可以看到孩子成長中許多細微的部分,我參與孩子的事情也比較多且深入,如果是上班爸爸或職業婦女,應該沒有辦法看到這麼多孩子的喜怒哀樂。」

身為親子作家,小野認為「親子教養不該只是討論方法,而是應該落在實踐中」,「親子從頻繁的互動中彼此成長,是最難能可貴的,而當父母最好的收穫,就是能和孩子一起成長」。同時,他也提到家庭關係不是「幸福不幸福、快樂不快樂、疼不疼小孩、愛不愛孩子、溺愛還是訓練」的二分法則,他希望自己的書讓讀者能比較開放性的思考家庭層面的事,「人本身就蠻複雜的,家庭關係更複雜,我希望讀者從我的書中得到所謂『愛是什麼?』,包含父母愛孩子的方式,以及孩子長大成為父母後,再回頭看的不同領受,這樣我們對親子關係就會更懂一點。」

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

林建甫專欄-選校選系 重點在培養解決問題能力

作者:林建甫【摘自:中國時報時論廣場。2015-04-07 04:10】

大學甄選入學的「繁星推薦」與「個人申請」,已經告一段落。招生名額分別有13357個、54322個,創歷年新高。國立大學也不例外,例如清華大學兩者占全校招生名額近8成,7月的「考試分發」只剩2成,讓許多過來人認為不可思議。

現在都考完後,接踵而來最令學生、家長頭痛的,大概就是校、系之間的抉擇,究竟該選學校為優先?還是以科系為主?畢竟對學生來說,這不僅影響未來4年大學生活的內容,對往後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工作也可能產生重大影響。

當然,根據每位學生的情況不同、考量不同,不論是選系為主或是選校為主,都各有各的優缺點,無法一概而論。另一方面,在變化速度飛快的現代社會,其實已經沒有哪間學校或哪個科系能提供未來生活的保證,舉例來說,醫界有工時過長和健保給付的問題;科技業可能遇到血汗工廠;教育界要面臨少子化趨勢及可能淪為流浪教師;就連一般被認為是鐵飯碗的公務員,福利也是在縮減當中。最新的資料,現代人一生估計要換7個工作。早已經不是可以從一而終。因此,學生在這個重要的升學關鍵點上,不論是學校或科系的選擇,要在4年大學生活之後能夠在研究所或職場上脫穎而出,最重要的因素乃是在大學就學期間學會「解決問題的能力」

盛治仁/大數據浪潮 人人有機會

作者:盛治仁【摘自:聯合報評論。2015-04-07 01:26:19】

出差的時候,看不懂當地電視,又有時差睡不著的時候,所以帶了韓劇和幾本書。想想要介紹韓劇觀後感,大概沒這個能力,就跟大家介紹一本讀後有重要概念啟發的書,大數據。

這本書顛覆了我原來根深蒂固的一些觀念,雖然不是完全被說服,但提供了很多未來可深入思考檢驗的重要邏輯。原以為大數據就是統計概念的延伸,只是分析更大量的資料,沒想到基本出發點頗不一樣。

統計著重抽樣樣本相對母體的隨機性和代表性,大數據因應電腦和網路科技的發展,進入樣本就是母體的分析時代。當樣本等於母體時,再加上電腦當前的運算能力,就能夠作出許多過去無法分析的模型。

大數據分析和統計還有幾個重要的本質上差異:統計希望找出因果關係的推論、大數據著重關連性。統計蒐集資料重視精準度、大數據有空間容忍不精確。這些差別引導出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應用。

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

邁向學校的大未來

文/王景坤 臺北市大安國小校長【摘自:臺北市教育e週報。第703期。2015/3/22】

站在巨變的浪頭上

世界的腳步已經進入全球化、國際化、資訊化的時代;產業界也由過去製造工業經濟為主軸,轉向知識經濟、科技經濟、創意經濟、文化經濟的多元樣貌;地球資源從過度的開發、使用結果,引發節約與環境保護的行動。

面對巨變的世界,學校不可避免的必須藉著教育的革新與遠見,以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;培養自省、利他的習慣;發展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;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,促使學生未來成為一個具有人文、科技素養、獨立思考、國際視野的社會菁英。

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

洪蘭︰年輕不睡 老年失智

作者:洪蘭【摘自:天下雜誌566期。2015/02/04】

年輕人時常徹夜上網、晚上不睡,導致白天學習狀況差。但研究顯示,睡眠比我們想像得更重要。別讓一時的任性,換得沒有尊嚴的老去。

我在改期末考卷時,發現這屆學生整體的表現不及以往的好。教學沒有成果,老師要檢討,所以我去找了學生談,結果發現大部份的理由是前一晚沒有睡好,一個甚至說,他的大腦在早上八點鐘無法運作。

原來,現在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晚上不睡覺,徹夜上網,等到天亮,別人去上班了,他們才去睡。因此期末考排在早晨八點,便考不好了。我聽了很不安,因為他們不了解,年輕時的睡眠品質,會影響他們老了以後的認知能力。

在所有的遺憾中,無知所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是最令人扼腕的。例如,台灣早期的烏腳病是因為不知道砷毒的厲害,村民喝了含砷的井水;很多農民有白內障,因為不知道強烈陽光對眼睛有害。

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

2014年台灣第四季最成功廣告影片排行榜

優質的影音內容才能引發群眾關注並脫穎而出。結合時事及生活化的情節更讓無數網友的情緒跟著影片一同起伏,台灣 YouTube 最成功廣告影片排行榜的排序依照影片自願觀看比率、總觀看次數及付費廣告的投資報酬率等指標所選出。
  • 《重現星爺神劇傳奇亮點!雞鬥大對決,看誰最神!》
    影音廣告以無厘頭的搞笑方式在網路爆紅。
  • 《遠傳電信【開口說愛讓愛遠傳】2015 好好說系列—谷底篇》
    鼓勵害羞內向、不擅表達的台灣人要勇敢開口說愛。以媽媽透過孩子受傷的臉龐了解到「因為有愛、每句話要好好說」的真諦。~實境紀錄~

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

吳思華部長建中演講 談創新社會、創新教育

文/電子報小組【摘自:教育部電子報。651期。2015/01/29】

教育部長吳思華26日到臺北市立建國中學與青年學子對話,他以「創新社會的國民教育」為題發表演說。吳思華5年前在政大校長任內,曾到建中演講,這次以教育部長的身分,到建中與學生對話,聆聽同學意見。他也分享創新強國、創新社會與創新教育的內涵與機會,鼓勵學生勇敢面對未來挑戰。

創新強國  用腦力創造附加價值

吳思華表示,臺灣已經從過去的製造業發展階段,進入創新趨動階段,國家要富強,要以創新強國。

吳思華的父執輩與他的生命過程,就是臺灣產業的變化,從過去的農業、農加工業,進入製造業撐起臺灣經濟的時代,但下一代面臨的挑戰,卻更艱鉅。因為過去製造業靠大量生產、製造以壓低成本賺取利潤,但要降低成本,臺灣無法勝過能提供便宜勞力的中國、東南亞或第三世界國家,因此臺灣要在國際上立足,要以創新強國,而這要先「從製造到創造」、「從產值到附加價值」、「從勞力到腦力」這三面向開始改變。

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

《人生如果是一個( ),你想填入什麼?》

作者:彭明輝。2014/12/24出版。聯經出版公司 
人生如果是一個( ),你想填入什麼?
用心學習,安心長大?
考上名校,找到好工作?
及早退休,實現環遊世界的夢想?……

生命其實無限寬廣,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快樂做自己!
人生的( )完全看你想填什麼、怎麼填!

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

翻轉教學-校長學習領導的新課題

作者:高松景/臺北市立大理高中校長【摘自:臺北市教育e週報。第693期。2015/1/14】

比爾蓋茨在《等待超人》影片提到「國家的命運不是決定在戰場上,而是在教室裡。」 透過翻轉教育來提昇國家競爭力,正掀起一場學習革命的風潮,我們難道要置身以外?是的,產業升級需要靠人才升級,人才的升級則需要靠翻轉教育。學習共同體、學思達、教室翻轉..等都是近年來翻轉教學正夯的課題,其間在學理及做法上雖有不同,而其共同的是—要改變傳統的填鴨教學,改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與教學。

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

名家縱論/做一個有用的人 迎接人生的挑戰

作者:施振榮【摘自:udn / 評論 / 民意論壇 2015-01-11】

小時候,母親期許我做一個有用的人,我一直牢記在心。由於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過世,我與母親相依為命,母親很照顧我,我也從來不羨慕其他小朋友。為了不讓母親擔心,從小就立志做一個有用的人,好好讀書,當乖小孩,不交壞朋友,讓媽媽安心。直到今天,我還是以此自許,希望自己能一天比一天更有用。

所謂的「有用」,是指對別人能做出貢獻,換句話說,就是要對社會有所貢獻,創造自己被別人利用的價值。小時候,我做個有用的人,是為了不讓母親擔心;出社會工作後,做個有用的人則是要對組織有所貢獻;如今則更是希望,要對台灣產業發展、社會,甚至國際社會有所貢獻。

為了使自己更有用,就要不斷學習,進而能找到推動社會進步比較缺乏的項目,然後投入其中,同時培養能力來解決社會面臨的問題。特別是在社會上地位愈高的人,更應該尋求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,不能怨天尤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