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

吳思華部長建中演講 談創新社會、創新教育

文/電子報小組【摘自:教育部電子報。651期。2015/01/29】

教育部長吳思華26日到臺北市立建國中學與青年學子對話,他以「創新社會的國民教育」為題發表演說。吳思華5年前在政大校長任內,曾到建中演講,這次以教育部長的身分,到建中與學生對話,聆聽同學意見。他也分享創新強國、創新社會與創新教育的內涵與機會,鼓勵學生勇敢面對未來挑戰。

創新強國  用腦力創造附加價值

吳思華表示,臺灣已經從過去的製造業發展階段,進入創新趨動階段,國家要富強,要以創新強國。

吳思華的父執輩與他的生命過程,就是臺灣產業的變化,從過去的農業、農加工業,進入製造業撐起臺灣經濟的時代,但下一代面臨的挑戰,卻更艱鉅。因為過去製造業靠大量生產、製造以壓低成本賺取利潤,但要降低成本,臺灣無法勝過能提供便宜勞力的中國、東南亞或第三世界國家,因此臺灣要在國際上立足,要以創新強國,而這要先「從製造到創造」、「從產值到附加價值」、「從勞力到腦力」這三面向開始改變。

臺灣過去靠「製造」發展撐起國家,面對世界挑戰,未來要靠「創造」,唯有臺灣自己創造東西,才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;創造商品不靠大量,而是要有附加價值。過去成功的電子業附加價值已逐漸降低,現在軟體設計業的附加價值就相對高,若臺灣要從製造成為創造,且要附加價值高,就要放棄過去以勞力方式,要改靠腦力。

吳思華舉「SKYPE」、「憤怒鳥」及「LINE」為例,「SKYPE」的發明者來自愛沙尼亞,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,人口不過123萬,但卻因為發明SKYPE而受矚目,SKYPE更改變了全球通訊業的遊戲規則;「憤怒鳥」遊戲是芬蘭人發明的,該國只有500多萬人,但遊戲在全球下載總量超過3億;而時下最流行的通訊軟體「LINE」則是韓國NHN日本分公司10個人的團隊研發3個月的成果,成為目前全球非常重要的通訊軟體。

吳思華說,三個例子讓我們了解,小國家以腦力,創造高附加價值的商品帶來成功,這給臺灣很大的激勵,也給了我們大願景。

創新社會  要跨域、重人文、行行出狀元

要創新強國,要先創新社會!創新社會的來臨,代表社會要大轉變,吳思華認為社會要開始由「從少數菁英到行行出狀元」、「從規模效率到人文創新」及「從學科突破到跨域整合」這些觀念思維開始轉變。

吳思華說,過去臺灣社會的教育強調菁英,所以如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、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等容易被國際看見,被國人熟知;但社會改變了,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、導演李安、冠軍麵包師傅吳寶春、服裝設計師賈雯嵐、網球好手謝淑薇、藝人五月天、甚至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、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等,都已經聞名世界,從這些人可發現,過去社會進步只靠少數菁英,但未來的創新社會,將是行行出狀元、處處有創新的時代。臺灣應該從過去重視藝術菁英之外,多元發展,改變社會。

產業的改變也將從規模效率轉為人文創新。吳思華舉臺大會計系系友羅珮琪創設的「病後人生」網站為例,該網站完全是以使用者的角度思考,提供使用者會關心、需要的資訊,這與過去製造業強調效率、技術不同,完全是從人文關懷與創新出發。

臺灣過去靠單一領域突破帶動進步,如半導體、奈米技術,但創新社會要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,要從單一學科突破轉為跨域整合,智慧城市生活的理念不能只靠單一學科,絕對是要跨域整合,才能達成。

創新教育  學校要發展多元特色

臺灣要成為創新社會,教育上需要更多改變,臺灣過去強調單一領域的表現,現在則要著重五育均衡,學生應該有更多元的發展,在未來產生更大力量。

吳思華擔任部長後,走訪很多學校,屏東車城國中靠近海生館,合作推動「珊瑚礁大使計畫」,打開學生視野,參加國際活動;宜蘭縣岳明國小近海,小三學生要開始學習操作帆船,航行大海;新竹市光武國中推動戶外教育,學生要學會溯溪、攀登合歡山,成為戶外運動高手;臺東縣電光國小全校僅26名學生,卻利用最佳的在地自然文化發展特色遊學,吸引日本、星國、澳洲民眾慕名而來,成功把世界帶進來;宜蘭縣國華國中發展「機器人特色課程」,讓學生不只讀書,還能透過實際動手做,從玩樂中學習,3年來誕生至少500多隻獨特機器人。

不只國中小學開始翻轉傳統,臺大這幾年也有很多突破,強調學術研究的臺大,破天荒在校務會議上邀請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分享教學創新;學生趙彣,學測只有60級分,但數理上有相當傑出的表現,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;校友呂冠緯是醫學系畢業,卻沒有成為醫生,轉而投入偏鄉教育,希望翻轉偏鄉命運;去年的食安風暴,臺大主動整合相關系院,成立食品安全教育研究中心;最大的變革是招生,臺大竟然不採計英聽成績,理由是對偏鄉孩子不公平,吳思華說,這讓在過去自己擔任政大校長期間視臺大為競爭學校的他,佩服起這所大學敢挑戰社會傳統的勇氣。

站在教育行政立場,教育部鼓勵實驗創新,去年實驗三法在立法院通過,將使高中以下辦學更有自主性,未來國民教育會有實驗學校、實驗課程、公辦民營或代用國中等不同方式出現,這些會讓未來教育現場豐富多元。吳思華說,要教育創新,學校要增加選修,減少必修;積極發展特色課程,強調校本位課程,利用學校的條件,發展與別人不同的地方;要發展合作學習、整合學習,強調創造多元,過程中連結數位科技,在地自然文化與國際視野。

十二年國教  多元學生有多元管道

吳思華也利用演講機會,向同學簡單說明十二年國教。他表示,十二年國教的目的就是要從威權社會轉為創新社會,因為學生有多種樣態,如何讓不同樣態、背景的學生,能適性揚才、多元發展,同時又能維持精英教育,這是十二年國教最大的挑戰與意義。

當學生多元,入學管道也希望多元,但要如何讓有多元特色的學生成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入學,在有多元特色的學校適性學習,制度設計上相當複雜。他鼓勵學生可以多思考這些問題要如何解決。

吳思華也說,教育創新要能前瞻預測、發揮系統想像力,更期許學校成就每一個孩子,幫助他們安身立命,學校也應該從追求第一轉而創造唯一,發展學校特色,更讓每個唯一都有被看見的機會。

引自:http://epaper.edu.tw/topical.aspx?period_num=651&topical_sn=847&page=0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