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

洪蘭:遇見老後的自己 看誰還敢揮霍

作者:洪蘭【摘自:天下雜誌590期。2016-01-19】

年輕人總是很難犧牲現在,好好為老後存錢,紐約大學便透過電腦虛擬實境人變老後的境況,看著鏡中老後的自己,人們開始存下更多的錢。

離總統大選投票日還有兩個星期時,不少僑胞就已回國。他們除了投票之外,還到處去參觀養老村,因為台灣是退休最理想的地方,不但醫療技術好,看病比美國還方便,而且落葉歸根,人老了想回家。

在跟他們談天時,我隱約感到他們有不安,細究之下,這不安來自心靈深處的不安全感。人最怕老來窮,坐吃山會空,萬一錢花光了,人還活著怎麼辦呢?雖說有健保,但是特效藥須自費、看護要自理,許多人後悔年輕時沒有多存一些老本。

遠見不是人的長處,我們雖然小時候都念過「光陰如白駒之過隙」,但仍然覺得時間走得很慢,老是很遙遠之事。想不到一晃,嬰兒潮的人要退休了,真是「昔日戲言身後事,今朝都到眼前來」。

以前我不懂為什麼孔子說老了要「戒之在得」,現在知道人老了,做不動了,但是還是要吃,這時,不安全感會使人冒險去貪污,把一生的清譽毀掉,所以老時要戒之在得。

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

真正的資訊教育不在於寫程式,而在於善用電腦解決問題

作者:蘇文鈺【摘自:翻轉教育Flip.Education。2015-12-29】

對於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將資訊科學納入通識課程的教育法案,我的心情很是複雜。原因很多,先講憂心的地方好了。

每個孩子都可以成功?但事實卻是:優勢恆優,弱勢恆弱

首先,這個法案宣稱要每個孩子都可以成功,但是以過去美國的教育的走向,其實是優勢的越優勢,弱勢的越弱勢,也就是跟多年來美國社會的結構往不對稱的M型化傾斜的走向是一致的。要知道,資訊教育所需要的資源,不管是教材,教具與師資,與過去的傳統教學科目重疊的不多,這是一個國家需要大量投入的,既然是需要大量投入資源,那麼可預見的就是,優勢家庭普遍會取得更多優勢,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,除非在資本主義的骨子裡添加一點變因,這麼走下去的結果會是貧富更為不均。

上一節討論到的資源問題,硬體方面,不管是教材與教具,只要是有心人願意做,都不成問題。以 Program the world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劃 來說,我們已經計劃每年出四到五個開放教材,並搭配三到四個教具,所有的資料與程式碼都會在明年我們的網站上下載得到。但是真正的問題卻在於師資。優良的資訊教育師資之難尋不在於我們找不到程式設計師來教,而是一來程式設計師可能不善於教學,二來,好的程式設計師的薪資很高,我們如何吸引他們願意參與程式教學的行列呢?

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

數位學習大進化,向電玩學如何激發學習動機

作者:李岳霞【摘自:親子天下翻轉教育Flip.Education。2015-06-11】

現在數位學習的重點已不再是電子白板、電子書包,隨著高速寬頻網路發展,新一代數位學習重心回歸到學習面,從傳統被動的講課模式(lecture),躍進到要能「引發學習動機」,為學習者帶來「學習靈感」。

隨著行動裝置、即時通訊軟體、APP下載愈來愈普及,數位學習不只在線上,也可以在離線時發生。

目前美國有超過三百萬名「只透過網路學習」的學生,人數比法國所有的大學生還多。

美國有460萬名大學生,至少有一門課是透過線上學習。到了2019年,超過半數的大學生都會在線上學習,大學課程有半數也會是以eLearning模式呈現。

據「未來計劃」組織(Project Tomorrow)近期發表針對美國K-12(幼兒園到高中)階段的大型調查,有近四分一的學生希望所有的課程都能變成線上學習。

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

全面觸網!林之晨:i 人才缺口 5 年內將缺工 30 萬,電商、媒體廣告、數位內容最夯

【摘自:新聞短訊。2015-10-05。AppWorks創業

 2016 冬季 AppWorks Ecosystem 聯合大徵才」104 家優質企業、929 職缺供你挑選,彰顯網路產業的前景升溫,已逐漸撼動傳統人力市場,吸引越來越多求職者的眼球。

以應試職缺類別區分,網路行銷企劃的應徵者人數最多,佔總體投件數的 40 %,緊追在後者為業務開發人員,佔 12 %,而程式工程師雖佔整體職缺的 50 %,但投件數佔比僅有 8 %,顯示網路產業在資訊技術的人力仍有不小的缺口,期待有好手加入。

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

洪蘭:幫助別人 其實很自私?

作者:洪蘭【摘自:天下雜誌/589期。2016-01-05】

最近神經學家發現,「施」是自私的。大腦在助人時,隱性優越感會增強免疫力。所以到頭來,助人還是對自己最有利。

一個學生問,「老師,為什麼施比受有福?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不是說,基因是自私的嗎?自己多吃一口就能多活一天,為什麼東西不留著自己吃?就算是人需要群居才能存活,對自己的族人好也就是了,為什麼要兼愛天下?」

這是很好的問題。

最近,神經科學家發現,原來「施」還是自私的,因為在幫助別人時,我們的大腦會產生激乳素,帶動多巴胺及腦內啡的分泌。多巴胺是個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,腦內啡是大腦自己產生的嗎啡,這兩者的出現,都會使我們感到快樂。

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

周行一/把「魚」變成「釣竿」

文/周行一。政治大學校長【摘自:聯合新聞網。評論。2016-01-09 02:27】

我們常聽人說:「給人魚吃,不如給人釣竿。」意思是培養別人的謀生能力比給食物更能幫助人長期生存下去,可惜的是,台灣社會的善心卻經常造成被幫助的人無法累積競爭力。因為相信弱勢者喜歡魚而非釣竿,而且給魚比給釣竿省事,我們偏好直接給錢,造成即使本來會想要釣竿的人也拿到魚,喪失了原本可以培養的競爭力,國內外這種例子比比皆是。

直接給錢的潛在好處是接受者可以自由運用,如果都知道把錢用在對自己最有利的方面,「魚」的效益是最大的,極有可能把錢用在增強競爭力上面而產生「釣竿」。